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中考:历史周年热点考前强化

初中历史 2023-02-13

【中国古代史】

一、赤壁之战(1810周年)——识记层次

1、时间:208年。

2、背景:曹操控制黄河流域后,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3、交战双方:曹操——孙权、刘备联军。

4、结果:曹操大败。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二、元昊西夏建立(970周年)——识记层次

1、建立概况:时间:1038年;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定都:兴庆(今银川)。

2、西夏与北宋关系:由战争走向议和。1044年,宋夏议和,夏对宋称臣,北宋送给西夏“岁币”,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促进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郑和七次下西洋(结束585周年)——理解层次

1、时间:1405-1433年。

2、目的: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3、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明成祖的支持。

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5、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6、局限:不计经济效益;输出物品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工匠大量逃亡。

7、启示:传承古代航海外交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的基本价值理念;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针对性练习

1.“公至……,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材料所述的战役是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对开发我国西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学习汉文化,创立西夏文字,重用汉人为官,模仿宋朝设置行政机构

B. 西夏除发展畜牧业之外,还重视农业,开凿了“昊王渠”

C. 宋夏议和,元昊被迫向宋朝进贡

D. 西北地区得到开发,各民族融合大为加强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航海图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比较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麦哲伦船队远航的历史影响是什么?图二郑和船队远航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从远航的目的、影响方面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之处。


(4)郑和船队成功远航、新航路成功开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C

3.(1)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达·伽马开辟了通向印度的航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时间长、规模大(人员参与多)、次数多.

(3)①邓和下四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革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寻找黄金、追逐财富.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4)郑和船队成功远航的原因:明朝初期国力强盛;当时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成熟;郑和本人的探索精神等.航路成功开辟的原因:地圆学说盛行;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技术的进步;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赞助;航海家的不懈探索等. 

【中国近代史】

一、戊戌变法—(120周年纪念)—理解层次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背景:

政治上: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民族的危亡激发了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特点(目的):通过改革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发展资本主义和摆脱民族危机。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5、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6、内容: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能体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

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即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西方科技的传播)。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7、结果: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

8、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9、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而顽固派实力强大;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10、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近代中国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但它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启示(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制)的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100周年)——识记层次

1、时间:首发于1918年5月。

2、作者:鲁迅。

3、作品主旨:“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4、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

三、 井冈山会师(90周年)——识记层次

1、时间: 1928年4月28日。

2、会师双方: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与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会师。1928年5月4日,将朱毛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3、历史地位: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决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等精神。

四、台儿庄战役(80周年)——识记层次

1、时间: 1938 年3 月16日—4月15日。

2、领导人:李宗仁。此役中国军队摧毁了日军第5、第10两个团之精锐部队,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和装备。

3、经过:台儿庄外围战、惨烈的巷战、台儿庄反击战。从属于徐州会战。

4、影响: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国民党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五、三大战役(70周年)——识记层次

1、概况:

2、识图

针对性练习


1.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为当时中国人民指明了民主革命正确道路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2.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A.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近代化的进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3.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是(      )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4.下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A. 解放东北全境

B. 消灭国民党主力

C. 推翻国民党政权

D. 建立新中国

 

5.百年匆匆过,天地又戊戌。让我们回顾一下120年前的那场戊戌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书

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阶级的愿望与要求?这些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经济利益的主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2.D;3.B;4.C

5.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关键:变革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2)阶级:资产阶级;内容:发展农工商业

(3)原因: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学到关键;没有掌握实权

(4)贡献: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或主张君主立宪制) 

【中国现代史】

一、“一五计划”开始实施(65周年纪念)——识记层次

1、时间:1953——1957年。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况为“一化三改”。

3、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5周年纪念)——识记层次

1、提出:1953年,中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0周年纪念)——识记层次

1、背景: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

(1)特征: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表现: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办起了人民公社。

(2)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4、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6、结果: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7、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四、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5周年纪念)——识记层次

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

五、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解层次

1、时间: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思想: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识记层次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2)内容:“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户。

(3)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对外开放——运用层次

(1)开始: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2)扩大: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最大);1990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对外开放(设经济特区)的好处:

①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6)经济特区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要有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

六、周恩来诞辰120周年

(一)黄埔军校——识记层次

1、创建: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作用: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南昌起义——识记层次

1、经过: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

2、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三)西安事变——识记层次、理解层次

1、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和平解决: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3、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四)重庆谈判——识记层次

1、目的: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代表: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结果: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5周年纪念)——识记层次

1、提出:1953年,中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六)万隆会议——识记层次

1、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2、特点: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3、内容: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七)尼克松访华——识记层次

1、概况: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

2、作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针对性练习

1.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一桥飞架大江上,南北天堑变通途”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D. “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

2.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 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3.下图中B点到C点经济发展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面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5.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写出其中一个经济特区的名称。概括它们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


(3)材料三中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对外开放的哪一具体措施?举出一个1992年我国开放的陆地边境城市。此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4)材料四中提到的这次大会于哪一年召开?据材料四分析,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5)综上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是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周恩来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何在?


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从周恩来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材料三“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3)请你给材料三拟个标题。


(4)有网友在浏览网页时不理解材料三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何意,发了一个提问帖,请你回帖答复其具体指什么?


(5)回想过去,关注当今,瞻望未来,你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变化与发展有什么感触?


参考答案

1.B;2.B;3.C;4.A

5.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引进外资。

(3)我国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满洲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1997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改善人民生活等。

6.

(1)根本原因:国力衰弱。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超群的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重大问题时从容不迫、灵活机智;宽容、理解、尊重他人。

(3)“历史性的握手”

(4)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世界近代史】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结束330周年)——理解层次

1、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640—1688年,1689颁布《权利法案》。

3、领导人物:克伦威尔(1653年就任“护国公”)

4、过程:

(1)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内战时期:查理一世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议会军打败国王的军队,1649年,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

(3)复辟时期: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

(4)结束:1688年,英国发动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5、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权利法案》

目的:为了限制国王权利。

时间与制定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

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作用:为制约国王的权利提供法律保障,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6、性质:资产阶级性质革命。

7、意义:

国内: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国际: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70周年)——识记层次

1、时间:1848年

2、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3、内容:分析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识记层次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积极参与工人团体的活动,并进行科学理论的研究。1848年,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明治维新(150周年)——运用层次

1、背景:内忧:封建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2、时间:1868年

3、人物:明治天皇

4、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殖产兴业”, 创办近代企业,允许土地买卖;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5、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影响:

积极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消极方面: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7、明治维新的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和文化,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改革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

【世界现代史】

一、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90周年)——识记层次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它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100周年)——运用层次

1、时间:1914——1918年。

2、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3、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4、转折之战: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战役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战争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6、战争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

7、战争的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三、经济大危机结束(85周年)——识记层次

1、爆发:1929年,首先在 美国 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强。

3、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又引发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大量工人失业,工资水平大幅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四、罗斯福“新政”(85周年)——运用层次

1、时间、人物: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

2、目的:

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3、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5、评价:

积极作用:①对美国: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局限性: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

6、罗斯福新政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和政府通过干预经济,能够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五、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75周年)——识记层次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双方:苏联、德国。

3、结果:最终苏军取胜,德军损失惨重。                                                

4、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苏德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    

六、欧盟建立(25周年)——识记层次

1、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对抗美、苏,摆脱美国控制,发展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2、过程:

(1)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欧盟的目标:经济政治一体化。

表现在: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 欧元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 ,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4、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了国际地位;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往期精彩

2018中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整理》

从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看中考命题热点

2018年中考:历史常考点强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